2025年4月12日,由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智能感知与空间优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学院院长郭华瑜教授和李哲睿老师作为学术召集人,副院长方遥教授作为上午专场主持人,李哲睿老师作为下午专场主持人。研讨会吸引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首先,郭华瑜院长代表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学院发展情况。郭华瑜院长表示今年适逢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办学四十周年,在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窗口契机,希望本次研讨会可以激发新思路、拓展新领域、结交新朋友。方遥副院长详细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报告嘉宾与召集人员。8位专家学者随后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
上午专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张文佳教授阐述了类脑智能在空间认知与决策的参考价值,以及智能模型的五个等级,强调通过智能模型来引导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活动;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的潘实博士探讨了虚实融合与三维视觉的技术创新,指出三维空间重建面临尺度、效率和配准等挑战,提出了AI赋能重建流程并用穿戴式设备展示了研究成果;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周汝院长分享了火灾预警对城市与建筑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探测手段存在的弊端,介绍了火灾预警的多机制协同、自修复、绿色化及智能化发展趋势;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李哲睿老师提出了仿真网络节点失效的方法,识别出南京市域需要优先保护的乡镇街道,同时将机器学习和机器视觉引入到火灾风险预测中,提升了预测精度。
下午专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史宜副教授以城市中人和空间的互动关系为切点,基于“人群数字画像”方法体系,通过多源数据分析和南京的多尺度应用案例,展示了如何联结人群活动规律和空间优化设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李京津副教授以高密度城市面临的环境和能源挑战为研究背景,详细介绍了日照罩面、弹性罩面和日照转移三项技术,通过南京、烟台等城市案例,分享了数字化技术在优化建筑日照、街区形态及住区更新中的实际效果;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王潇副教授分享了城市环境层析SAR三维成像技术,通过算法解析及上海浦东新区实例,阐述了该技术对城市空间监测、应急管理的重要意义;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的陈伟副教授以广州、天津为案例地,深入分析了人员避难需求、疏散路径及多情景模拟结果,展示了紧急与中长期避难的分阶段模拟方法。
本次研讨会是2025年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系列学术会议之一。分享结束后,报告人与听众们互动交流,气氛热烈。本次研讨会汇聚了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对智能感知和空间优化的见解与感悟,拓展了学术视野、促进了知识融合,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供稿:建筑学院 审核:郭华瑜、方遥